(原文发表在公号“棠酱”,有删减) 维也纳是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都,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深厚咖啡馆文化的城市。很多店早上7点就开门营业,到了晚上12点甚至1点才关门——维也纳人可以几小时几小时地耗在那里。这么长的营业时间,对游客来说也是大大的利好,尤其是像我这种既看不懂歌剧,也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人。利用一早一晚两个时间段,我在维也纳的两天里泡了城里六家咖啡馆。他们当中既有知名度颇高的 中央咖啡馆 、 朗特曼咖啡馆 , 萨赫咖啡馆 、 施沛尔咖啡馆 ,也有富于传奇色彩的 哈维卡咖啡馆 ,还有一家新晋的 海盗咖啡馆 ——我特意选择了一家历史没那么悠久的店,毕竟没有谁天生就是传奇,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才能叫经典。 Café Central中央咖啡馆 “我不在家,就在咖啡馆; 不在咖啡馆,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。”
点击查看
如果你在维也纳停留的时间有限,或者对咖啡的兴趣有限,只能去一家咖啡馆,那么就去中央咖啡馆吧。 它就好像巴黎的“花神”,或者布达佩斯的“纽约”。中央咖啡馆本身,已经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,密不可分。它是我去的第一家咖啡馆,但并不是我最喜欢的一家——太有名的地方总是这样,会不同程度地为声名所累。但我仍然会建议别人去,毕竟辨别事情的重要性,不是做了能有多么满足,而是不做会有多么遗憾。 去中央咖啡馆的时候,是晚上。人会少一些,没有“遭遇”传说中的排队。我被安排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画像旁边的一个位置,正好画像前的两桌客人准备离开,在撤换桌布的时候,我有机会拍到两张空镜。
点击查看
多么年轻而又得意的两个人啊,如果生活可以真的如童话故事该有多好。 今年的9月10日是茜茜公主逝世120周年。因为电影的诠释,她已成为了真实、善良与美好的化身。而年轻的皇帝弗兰茨,倒是没有这么好运,我们都知道他并没有电影里那么英俊潇洒,而是过着斯巴达式非常自律的生活,没什么情趣。 其实愿意相信什么,不相信什么,大家心里早就有答案了。
点击查看
伴随着流淌在咖啡馆里的音乐声,我打量着这个十字拱顶支撑起的开阔空间:数十盏吊灯低垂着照亮顾客们的桌面,四周有鲜花装饰,从年代到格调无一不是我想象中的欧洲。只是,当年那些喝咖啡的人,都已经不来了吧。我在四周听见的几乎都是游客们专用的英语,说德语的少之又少。 菜单上来了,当然也是德语的,好在有英语注释,算得上很贴心了。来维也纳的第一杯咖啡,当然要点Malenge。甜品的话,我自己点了一个Schokozauber,一种巧克力慕斯,里面是香草奶油内馅。然后请侍者帮忙再推荐一个,并特意关照:不要太甜。他微笑着帮我点了一份Himbeer Harmony,一种以覆盆子为原料的甜点。
点击查看
与咖啡一同上桌的还有一块糖果和一杯水——这是维也纳的传统,每一家老店都是如此。必点的Malenge就是咖啡加上牛奶,再浇上奶泡,连我这种不怎么喝咖啡的人都觉得普通。但这是17世纪流传下来的喝法,那个时候往咖啡里加奶和糖都属于创举。
点击查看
巧克力慕斯是欧洲甜品的正常水平,太甜了,略感失望。惊喜是侍者帮我点的那个甜品,非常好吃!开心地我留给他2欧的小费。上一层的内芯像棉花糖一样松软有弹性,下面一层是覆盆子果肉混合了奶油,口感绵密醇厚,酸甜可口,是平衡度非常好的一款甜品。两侧符以巧克力片造型,再点缀一个新鲜的水果,整体色调为暖色,红粉搭配,很讨喜。
点击查看
买完单,临走时看见坐在门口的Peter Altenberg(1859-1919)的蜡像,这位终身未婚的奥地利诗人,生前把咖啡馆当家,问他住哪,他总是回答,“维也纳一区,绅士街(中央咖啡馆所在地)”。 有人开他玩笑,说他与中央咖啡馆的关系是, 他不在家,就在咖啡馆;不在咖啡馆,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。 后来,这番评价被广为传播,成为全世界所有咖啡馆的最好的广告,后来也被引申到其他知识分子的身上,比如茨威格,比如萨特。
点击查看
Café Sacher萨赫咖啡馆 Die Original Sacher-Torte: A Piece of Vienna
点击查看
来萨赫咖啡馆,自然要吃萨赫蛋糕(Sacher-Torte),这块奥地利的国民蛋糕,诞生地非常偶然,流传却很长久,影响更是深远。这块甜点的有名程度我猜就相当于咱们桂林的米粉、北京的烤鸭、成都的火锅还有广州的烧鹅吧。另有一种形容非常精确:Die Original Sacher-Torte: A Piece of Vienna。(一块维也纳,一块正宗的萨赫蛋糕) 故事发生在1832年。 “今晚可别让我丢脸!”主人撂下一句话,主厨觉得压力山大,把16岁的学徒Franz Sacher丢了出来,“到了该你历练的时候了,做一款新的甜品吧。”故事就是故事,结局一定是:学徒开了天眼,放了大招,他做的甜品大受欢迎,一炮而红,后来这款甜品便以他的姓氏命名。我并不觉得巧克力蛋糕加上杏子酱算是什么创举,但是那些达官贵人和夫人小姐们吃出了惊喜,这便是萨赫蛋糕诞生的故事。(不完全尊重事实,经过演绎) 到了1876年,Franz Sacher的儿子 ,Eduard Sacher开了一间有120个房间的宾馆和一个餐馆,餐馆里持续出售这种萨赫蛋糕。靠一块蛋糕起家,才过了一代就能开出宾馆,这个升级速度我们要服气。 1892年,Eduard Sacher的遗孀,Anna Sacher继续把酒店发扬光大,成为一个艺术圈、文化圈和政商界都乐于前来的一个具有社交通能的场所。 1934年,宾馆改换门庭,不再姓Sacher了,新的拥有者Gurtler继续沿用宾馆现有的名字,继续它的传奇生涯。
点击查看
萨赫蛋糕自然是必点的了,为了验明真身,上面还镶嵌了一小块圆形的,类似蜡封那样的巧克力,有“original”字样。碟子旁边是一朵鲜奶油,这个奶油用处可大了,后面说。 咖啡嘛,考虑到昨天请侍者推荐很成功。今天我决定继续相信他们。今天的侍应生是个漂亮的妹子,她推荐我试试萨赫咖啡(Sacher Kaffee)。我想很好啊,冠以店名,想来是个大绝招吧。等她端上咖啡的时候,把其中一小罐褐色液体往咖啡里一倒,咖啡顿时有了层次。天真的我还以为那个是浓缩的咖啡,所以喝了一半的时候,把剩下的也倒进去了。等我再一喝,哇塞!好浓的酒味。 原来看上去衣冠楚楚的维也纳人口味这么重,我还以为只有酒鬼民族爱尔兰人才往咖啡里加酒呢。细看了一下餐单,原来配料人家可是写得清清楚楚:一份意式浓缩咖啡,加热水,加萨赫特制的酒,加上打发的奶油。 这酒后劲儿还挺足的,让我缓了好一会儿。
点击查看
作为店里的主打,萨赫蛋糕的点单率自然是最高,经过操作台的时候看见一块块的蛋糕,躺在咖啡馆特色的白底红边的碟子里。 至于口感嘛,俩字,甜!腻!我真不觉得往里头加杏子酱是个好主意,不过咱也说了不算,不是嘛。这个时候,鲜奶油要来发挥用处了,据说合理的吃法是,叉子叉下一块蛋糕,蘸一蘸奶油,再吃。别说,还真有缓解的作用。奶油只有浓香,没有甜味,和巧克力蛋糕一中和,似乎好了那么一丢丢。
点击查看
红色是萨赫咖啡馆的主打颜色,红色丝绒的椅子和沙发,红色的墙面,红色的杯碟……这样大面积的红色是很有进攻性的,它们充斥在你的视线里,形成一种冲击。但是这种不那么鲜艳的红色,和丝绒这种材质搭配起来,又多了一种贵气。
点击查看
点击查看
Café Hawelka哈维卡咖啡馆 我最爱的咖啡馆
点击查看
如果说中央咖啡馆已经成了一个景点,那么哈维卡才真正像一个咖啡馆。 它狭窄逼仄的空间,略显杂乱但更生活化的墙面布置,没梳油头甚至有点老实木讷的侍者……都完完全全都符合了我对一个老咖啡馆的想象。 和中央咖啡馆、萨赫咖啡馆一样,哈维卡也位于维也纳内城里最为核心的区域。它距离斯蒂芬大教堂和斯蒂芬广场不远,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里。如果你恰好经过,可能会对它外表的“新”所蒙蔽,以为不过是一家新开的露天咖啡馆。一定要迈进那道门,时光机才会展现它的威力。
点击查看
点击查看
门内是1939年的维也纳,那仿佛用了茶色滤镜的旧时光。 店内极其昏暗,桌椅间的位置也很近,完全没有中央咖啡馆的那种气派。墙上醒目的位置挂着咖啡馆主人夫妇的照片,他俩是这里的绝对主角,是这里的金字招牌。 环顾四周,只有我一张亚洲脸,终于没有在网红店打卡的感觉了。侍者走来,他长了一张非常朴实的脸孔,看上去诚实可靠,毫无油滑之气,鼻子和脸特别的长,英语不是太好,所以沟通上也出了一点点问题。 我出示了手机上的一张照片给他,说我要点一杯莫扎特咖啡。莫扎特咖啡是Double Espresso配上鲜奶油和烈性酒,外表看上去比较华丽、漂亮,正适合拍照。他看了以后应声点头,哦,是**(一个名字,m开头的)。我以为他说的是Mozart,于是也疯狂点头。 等到咖啡上来,也没有什么异样,和我图片里差不多,味道嘛,也像,有酒的味道。但是付账单的时候,我才发现,我喝的原来是 Maria Theresia 。
点击查看
Maria Theresia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公,他的父亲,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,属意她为皇位继承人。他下诏令德意志的诸侯们签字,以确认女儿的继承权。这种铺平道路的做法当然还是引起了矛盾,后面的故事就不多说了。总之,这位哈布斯堡家族的女王,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妻子,是一位非常有分量的人物,以她命名的咖啡自然也很有“分量”。 Maria Theresia里面加的是橙皮酿造后再蒸馏的利口酒,酒精浓度有40%,属于烈酒。它香气很足,是可以Espresso和鲜奶油分庭抗礼的好东西。 把它和莫扎特咖啡搞混也不稀奇,维也纳的咖啡有40多种,区别仅仅在于每样配料的量,凭视觉,的确难以分辨,建议大家以后还是带着名字去点单,不要带图片去。
点击查看
至于小点心,则必然是Buchteln了。这份小点心外表是松软的小面包,上面撒着糖粉,我吃了一口,感觉平平——就这么个小面包2欧一个?我感觉自己在为情怀买单。但是吃了第二口,才吃到里面的馅,呀,还是蓝莓酱,热乎乎的。嗯,这就有点意思了。 Buchteln是哈维卡夫人创制的一款波西米亚特色的小点心,在2005年她逝世前,一直都是亲自烘烤,每天只在晚上10点以后开始售卖。91岁的哈维卡夫人去世后,他们的儿子和女儿接替了母亲的工作,按照旧方继续烘烤Buchteln。而彼时,失去了另一半的哈维卡,仍会坐在入口处,迎接客人,守护他与夫人大半生的心血,以及属于他们的回忆和故事。
点击查看
菜单是手写在小黑板上的,报纸放在夹板里。哈维卡没有刻意追求一种怀旧,这里就是旧时光本身。 墙上的绘画,看上去风格不一,尺寸也不一。这都是那些艺术家客人,当时没有钱买咖啡,就留下一幅作品抵账——小小的咖啡馆里顿时充满了一种中国式的侠义精神,钱在这里变成了一件不那么重要的事情——那个时代的咖啡馆大多如此吧。
点击查看
Café Landtmann朗特曼咖啡馆 每隔一张thonet椅就坐着一位天才诗人、一个社会主义者,或者一个终身贵族、一位十二音列作曲家。每份打开的报纸后是一个野心家,每场争执孕育了一个文学果实,每杯乳酪奶油后藏着一个人生哲学。
点击查看
落座,环顾。并没有太多可值得书写的地方,毕竟,我也见识过好几家了。 之前查到过的咖啡都已经尝试过了,这一次选择放飞自我,点了一杯土耳其咖啡。从图片上看确实蛮有趣的:咖啡壶是一个金属制的容器,带手柄,据说是土耳其匠人手工打造的,杯子也是。我另外点了一个芝士蛋糕,上面插着柑橘片。 等东西上来以后,我得说我真是被自己的创意能力打败了,这分明就是沧桑大叔与阳光少女的组合,好奇怪啊。
点击查看
芝士的浓郁与柑橘清新的果香,非常搭。一入口就如沐春风,这样的甜点放在早上绝对是让人元气满满的。造型也可圈可点,放在一众甜品里,绝对是鹤立鸡群。我就是在门口橱窗里看见这最后一个,才想起来要点一个试试的。 朗特曼咖啡馆最有名的甜点是苹果卷,不过这次我让自己任性了一把。 至于土耳其咖啡,它就是一壶现煮的黑咖啡。 用来煮的容器看上去非常有趣,而且也一起上了桌了。让我不太习惯的是,咖啡渣也原封不动的在里面,让我有喝了中药还吃了渣的错觉。 咖啡杯是同色系的,小巧美观。小小的糖果也是不可少,别家都是一小块自家的巧克力,朗特曼家有些与众不同。
点击查看
说起来,这次的尝试很有必要。毕竟,世界上第一家咖啡馆诞生在土耳其;毕竟,维也纳第一家咖啡馆里的咖啡豆,来自土耳其。这么“古早”的喝法,也算是一种非常值得的体验了。
点击查看
Zu den blauen Flaschen, Altwiener Kaffeehausszene,1900 图片来自网络 早期的咖啡馆就像老北京的茶馆,汇聚了各色人等,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。这里是一个打探消息的地方,是一个社交的场所,也是一个新闻的集散地。 至于咖啡馆里的主角,咖啡,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了。起初,维也纳人根本欣赏不了这种“苦涩的液体”,精明的商人开始往里面加糖、加奶、加蜜……视糖为奢侈品的欧洲人,开始喜欢上这种甜腻的口味,也顺带接受了咖啡。于是更多的咖啡馆也就一家家开出来了。 被改良后的花式咖啡,就是我们今天能喝到的。而最原始的土耳其喝法,也被保留了下来,也就是我今天点的这种,算是别有趣致吧。 Café Sperl施沛尔咖啡馆 (维也纳的咖啡馆)相当于某种民主俱乐部,以便宜的价格,向每个人开放。每个人都能点一小杯坐好几个小时,聊天、写作、玩牌、收邮件,最重要的是,消耗掉大量的报纸和杂志。 ——茨威格
点击查看
不知是巧合还是特色,我在Café Sperl见到的收银员和服务员都是中年女性。其他的传统老咖啡馆似乎都喜欢雇佣“大叔”级的侍者,只在Cafe Sacher遇到过年轻女服务生。所以,这家给我感觉还挺特别的。 兴许是太早了,游客们还都没起床,店里零零散散地坐着的都是本地人。得出这个结论并不难,因为店里安静地出奇,没人说话,没人拍照,只有翻阅报纸的沙沙声和偶尔勺子碰到碟子的声响。我默默地放下相机,拿出了手机。因为连我自己都会觉得相机的咔嚓声在这样的环境里会很讨厌,很刺耳。
点击查看
既然昨天没点到苹果卷,那么今天就来一个吧。我觉得如果嫌弃维也纳咖啡太甜腻的,可以点一些酸甜口的点心,这样中和一下就好啦,像我这次点的苹果卷和之前点的柑橘芝士蛋糕,都是不错的搭配。 咖啡我点了“马车夫咖啡”(Einspänner Coffee),也被直接叫作“维也纳咖啡”(Viennese Coffee)。物如其名,这款咖啡自然是一位马车夫发明的,他叫爱因·舒伯纳。这款咖啡的特色在于:顶上的奶油特别的厚,这样就可以保持里面咖啡的温度,让马车夫喝的时候不仅可以暖口,还能暖手。
点击查看
咖啡馆内的装修是一大亮点,据说自1880年开业以来,就没换过。这一方面说明当年舍得花本钱,东西很经用。比如镶木地板和护墙板,比如水晶吊灯,比如使用了天然大理石的桌子台面,每一块的花纹都不一样。然而,这侧面也说明咖啡馆确实比较老旧了。 护墙板上镶嵌着名人老客的照片,三张桌球台上有一张铺满了报纸,许多顾客正在取阅。 眼前的情景让我想到一件事:2011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维也纳的老式咖啡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评语中有这么一条:你消费的是时间和空间,付的却只是一杯咖啡的价钱。 嗯,说得一点没错。
点击查看
点击查看
Coffee Pirates海盗咖啡馆 生逢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咖啡之都 依然愿意投身于此,是需要勇气的
点击查看
“海盗咖啡馆”位于城西,从维也纳的中心区域乘坐公交的话大概要半个小时,并不是游客们活动的区域,估计房租也会便宜许多。 先看店名,就和之前光顾的百年老店们不一样了,没有使用法语“café”,而是响应时代,直接用了英语“coffee”。然后是营业时间,有点“傲娇”,平时晚上6点就打烊了,双休更是下午3点就关门。说它“傲娇”可能也不准确,大概是真没有那么多生意吧。最后,店里摆放的也不再是黑白的报纸,而是五彩缤纷的杂志。 总之,这就是城里一间很普通的咖啡店,没有打算做游客生意的那种。
点击查看
说它普通,也不尽然。它家的咖啡可不普通。 店主Evelyn每年至少一次飞到中南美洲的产区采购,她付给咖啡农5倍的价格,让他们亲自手摘咖啡豆,以避免未成熟的酸涩豆子混入袋中。咖啡馆里的墙壁上贴满了Evelyn去各地的照片,说是旅游也行,说是工作也行。
点击查看
除了亲自采购之外,店主也会亲自烘焙这些咖啡豆,所以它家的咖啡特别新鲜、香浓。“海盗咖啡”已经连续6年成为欧盟咖啡烘焙协会的成员了,等于在这方面获得了官方认可。因为他们对于每一种咖啡豆所适合的温度已经了如指掌,所以店里除了出售咖啡以外,也出售烘焙好的咖啡豆。
点击查看
点击查看
店内装修总体上是比较朴素的,原木色桌椅,气氛也比较闲适和轻松。 于是我也无比轻松地点了一杯普通的Cappuccino。 结果,这是我两天下来觉得最好喝的咖啡。
点击查看
两天六家,说起来密度很大,其实错过的也很多,谁让这是一个“咖啡馆之城”呢? 希望下一次,你能带着我这篇东西去找找看这些咖啡馆。 希望下一次,我也还能重回维也纳,再喝喝这些花式咖啡。
马蜂窝用户·马蜂窝问答君 LV.44
亲爱的蜂蜂,截止到10.14号,你的这条回答收到了617次浏览,12个顶,28次收藏,感谢你的分享~窝里有你更精彩!
2020-10-14 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