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APP
头图
芜湖 天门山 铜佛寺 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
2018-06-16发布 2228浏览
铁人17号Lv45

4901篇游记,1297粉丝

我的出行信息
  • 出发时间 2015-03-21
  • 人物 一个人
  • 出行天数 1
举报

2015.03.21(第654篇) === 古塔巡礼系列链接  http://www.mafengwo.cn/i/8427474.html  === 
小山不大,山顶铁塔比较煞风景,当天去的时候雾霾大就没感觉壮观,也可能是山顶视野也不开阔的关系,山下就是铜佛寺

天门 山雄踞 芜湖 市北郊长江畔,因李白《望 天门 山》一诗而天下闻名。 天门 山系“ 夹江 对峙”的东梁山、西梁山之并称。 天门 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,突兀江中,如刀削斧砍,巍巍然砥柱中流,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,形成『碧水东流至此回』的奇特景象。千百年来,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、墨客来遨游题咏,然最富气势的仍是李白《望 天门 山》诗: 天门 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“ 天门 烟浪”的意境,正在于此。

天门 山下还有两处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。一是历史悠久的 天门 书院,始建于公元1246年,同 绩溪 桂枝书院,颍州西湖书院, 歙县 紫阳 书院齐名。二是别具特色的铜佛寺,依山傍水,风景绝佳,多年来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信徒前来焚香拜佛,每逢佛事,香烟浓郁,香客如潮。因此,被评为 芜湖 市十景之一“ 天门 烟浪” 天门 山本是东、西梁山的合称。
芜湖 天门 山又名东梁山或博望山,海拔高度为82.12米,在 芜湖 城北大桥镇的长江东岸,与西梁山(又名梁山,高88.1米),两山 夹江 而立,宛如天设之门;远望又像妙龄女子的两道细眉,故又名蛾 眉山 。盛唐开元13年(725),即李白出蜀辞亲远游的次年,26岁的李白乘舟顺江而下时写了一首著名的七绝《望 天门 山》:“ 天门 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”生动地描绘出 天门 山的风姿,极言春江 天门 日出奇观之壮美,抒发了诗人挚爱 江山 社稷的一腔激情。
天门 山山势陡峭,如刀削斧砍,突兀江中,隔江对峙,真可谓“ 天门 中断楚江开”,二山中又以东梁山最为陡峭,巍巍然砥柱中流 ,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,形成“碧水东流至此回”的奇特景象。只见遥远的水天相接之处,各种船只从“ 天门 ”中穿梭往来,让游人赏不尽大自然这鬼斧神工的美景;船过“ 天门 ”顺江而下便可游览诗仙李太白江中揽月、骑鲸升天的采石矶和青山太白墓;再往下不远处就是 和县 乌江镇,可游览生为人杰死为鬼雄、兵败垓下的西楚霸王项羽庙。题咏 天门 山的诗词歌赋甚多,然最富气势的仍是李白《望 天门 山》诗: 天门 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“ 天门 烟浪”的意境,正在于此。

历史渊源
《春秋》记载:鲁昭公十七年(公元前525年),楚获吴乘舟"余皇"于此地。
三国末年,晋人伐吴,王濬自武昌顺流东下,吴主遣将军张象帅舟师万人,御之于 天门 山。象望旌而降,王濬遂直指建业。
东晋时,王敦作乱及桓温专命,皆自上流移镇姑熟,以夺 天门 山之险。
宋元嘉二十七年(450年),北魏拓跋焘军瓜埠,声言欲渡江,宋于南岸分军守御,置戍博望。元嘉三十年(453年),刘劭弑逆,武陵王刘骏讨之,自浔阳东下。劭党萧斌,劝劭勒水军自上流决战,不尔,则保据 天门 山。劭不能用。
孝建元年(454年),江州刺史臧质以南郡王刘义宣叛,宋主命柳元景、王玄谟帅诸将讨之,进据 天门 山,于两岸筑堰月垒,水陆待之。臧质至梁山,亦夹陈两岸,与官军相拒。义宣至 芜湖 ,质进说曰:今若以万人取 南州 ,则梁山中绝时柳元景自采石进屯姑熟,为梁山后援;万人缀梁山,则玄谟必不敢动。下官中流鼓棹,直趣石头,此上策也。义宣不能用。质因西南风急,遣兵攻梁 山西 垒,陷之。既而义宣至梁山,顿兵西岸,遣其将刘谌之与臧质进攻东城,为玄谟等所败。
大明七年(464),宋孝武帝刘骏祀 天门 山,大阅于江中,立双阙于山上。
齐建元初,魏人入寇司、豫二州,缘淮驱略,江北居民惊扰。诏于 天门 山置二军, 南州 置三军以备之。
永元元年,陈显达举兵江州,东昏侯使将军胡松等拒之于梁山。
梁敬帝初,陈霸先遣将侯安都等帅舟师立栅于梁山以备之。霸先将黄丛逆击破之,齐师退保 芜湖 。霸先复遣将沈泰等共据梁山,寻亲如梁山巡抚诸军。
唐武德七年,冯慧亮等帅舟师屯博望山,仍于梁山连铁锁,断江路,筑却月城,延袤十余里,旋为李孝恭所败。
宋南渡后,置寨于此。 绍兴 三十一年,金完颜亮南侵,至和州,以梁山泺水浅,议改舟以渡,不果。
李白《梁山铭》曰:梁山博望,关扃楚滨;夹据洪流,实为要津;天险之地,无德匪亲。

正在加载更多内容...
35
目录
35
8
10